王海龙,2017年加入千禾养老回龙观院,现任回龙观院护理员。
「最难忘的事和最有收获的事」
遇到的第一件困难是,帮助老人人工取便。我不知道用什么语言形容当时的强烈抗拒心情,在脑海里努力斗争,硬着头皮,屏住呼吸,说服自己去取便。逃跑是不行的,日复一日,我都要面对这一关。慢慢想明白了,人要吃就得排,新陈代谢是再正常不过的生理现象,我们小时候不就是被父母这么照顾的吗?我又为何不能面对呢?假如他们就是我的父母?想开了,我就过了这一关。
还有一件困难,也让我刚进来的时候受不了。没有任何原因,我没有任何思想准备,会突然挨某位老人的“打”和“骂”。当时不了解也不理解老人的身体情况,心里特委屈。工作久了,现在完全能理解了,没有再委屈过了。
刚进入养老院工作,我没想到时间变得最难熬。原来我以为养老院里都是能走动的老人,到这里一看,心灰大半截!老人们有卧床的、坐轮椅的、走路不稳的、吵闹的,我看到的太集中,一时间心情很灰暗。从早到晚我开心不起来。那段时间我不知道怎么熬过来的。后来我学会了调整自己的心理节奏,毕竟我年轻力壮,越是看到老人们的衰老无力,我越发感到自己的正能量输出很值得。
最开心的事情是,家属来探望老人时满意地说:“老人家胖了,精神了。”我在一旁听了心里甜滋滋的。
现在每天最习惯的是,下班后要看一下工作群里领导发的工作安排和老人的问题,然后才能安心休息,吃饭看新闻。
每天生活有规律,让我觉得像在家里一样。早晨6点开始上班,给老人洗漱,准备早餐,看着每位老人像孩子一样坐着等着吃饭,心里就有种强烈的责任感。等他们吃饱,收拾好了,我再轮班去吃饭。
最让我感谢的是,张师傅的护理技能感动了我,从换床单被罩,到更换尿裤尿垫,细节无一不专业。同时我也跟着她学到对老人护理的耐心,她对每位老人都有独特的护理方法,让我学到了很多以前没有意识到的临床心理学。后来,我调到护理区时,直接就能上手干。
王海龙师傅照顾老人们的日常照片
「得到认可,我每天都很踏实」
在养老院,不可能没有生命的告别。印象最深的是告别北京京剧院的王叔叔,我们几位护理员为他擦身体,走时给他穿上平常最爱穿的衣服,平平静静地送走他。与平常特别熟悉的长者永别,那刻让我想到我父亲,2016年去世的。他头一天还好好的,半夜突发心梗,打救护车都来不及了,一瞬间人就走了,我特别难过。
在养老院,我们希望每位老人尽可能过好每一天。郭叔叔今年75岁,生活不能自理,但心里明白。他在家突然跌倒后再也没能站起来,来时不爱说话,总是要回家,住这里不习惯。“郭叔,家里孩子上班没时间照顾您,在这里24小时都有人服务。白天还帮您做康复训练,从来到现在没间断过。”我常劝解他。郭叔由站不起来,到现在,不光能够站起来,还能扶着走几步了。
每天这样的护理,郭叔叔也适应了,因每天能站起来走路而感到有了康复的动力,愿意和我们聊聊天,谈谈心。他脸上的笑容逐渐增多了,念叨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了。我由衷地替他开心。
张阿姨和马叔叔是夫妻,张阿姨今年75岁,马叔叔80岁。他俩都是脑血栓,都卧床,生活不能自理,需要人工取便,但思维非常清晰。
马叔叔每天早饭前要泡一杯茶水,手机、眼镜、抽纸、电视遥控器、呼叫器,都要放在身边,少一样都不行。开始,他每天呼叫次数最多,最多时一天50多次,总是离不开护理员,看不到我们就呼铃。现在好多了,我们都了解老人的生活习惯,会把一切都准备好。
张阿姨每顿饭都要用破碎机打一下,为了好消化,避免噎食的发生。她常年饭后服银杏叶片药,每天饭后给女儿打电话说每顿饭吃了什么。二老都怕冷,夏天屋里不能开空调,我每次进门服务,都热得大汗淋漓,偶尔会头晕,就常备一瓶解暑药带在身上,以免中暑。
我刚护理时,他们对我的服务不认可。张阿姨习惯之前的护理师傅的模式,总跟我讲以前的护理员是怎么护理的,一样一样告诉我,我认真听取老人的意见。慢慢的,我熟悉了他们的生活习惯和想法,现在处得像一家人,啥事都和我商量着来。
养老院是生命的终点站,我来这里无形中接受了生命的教育。小时候挨过饿的人,一定知道珍惜粮食;同理,在养老院工作的人特别珍惜生命与健康。
工作五年中,我每天看着老人们的来来往往,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,也不由自主地想到我自己的老年。我现在还年轻,好好锻炼身体,以后回家乡去,田园生活最适合我的养老。